我國的雨水收集工程雖然發展較快,但也存在一些問題,如高成本雨水收集技術實施不理想、低碳物業管理脫節、一些常用綠建技術未運行等。
專業人士指出,有關部門對雨水收集工程質量進行了抽樣調查,涉及各種建筑類型,諸如辦公、商品房、保障房、商業、會展、酒店、醫院、學校等類型,其中辦公、商品房、保障房占比較大,分別是33%、27%、13%。
相關數據顯示,雨水收集模塊的技術應用范圍要比居民建筑要廣很多。對于居住建筑來說,只有雨水收集模塊系統和智能化系統的應用率達到90%,可調節雨水收集技術的應用率僅為25%。此外,70%的雨水收集模塊系統項目因維護技術成本高等原因未投入運行,約20%的常用綠建技術因有缺陷未運行。
專業人士還提到,對低碳建筑進行經濟分析后可知,除極個別雨水收集項目外,一般建筑項目在5年-10年內均能收回綠色技術所帶來的成本增量,經濟效益明顯。他還強調,我國不應再在乎雨水收集數量的多少,而應在乎質量的好壞,因此接下來要重點加強管理,全面提升綠色建筑質量。以上內容由雨水收集模塊生產廠家-江蘇聚源海綿城市(http://www.bjguangsheng.com)與你分享,若有謬誤,敬請指正。